中国沙漠 ›› 2025, Vol. 45 ›› Issue (3): 21-30.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5.00025
张志山1a,1d(), 赵洋1a,1d, 牛清河1b,1d, 潘颜霞1a,1d, 何明珠1a,1d, 杨荣1c,1d, 郭群2, 屈建军1b,1d, 苏永中1c,1d, 何志斌1c,1d, 赵文智1c,1d, 李新荣1a,1d, 丁永建1e
Zhishan Zhang1a,1d(), Yang Zhao1a,1d, Qinghe Niu1b,1d, Yanxia Pan1a,1d, Mingzhu He1a,1d, Rong Yang1c,1d, Qun Guo2, Jianjun Qu1b,1d, Yongzhong Su1c,1d, Zhibin He1c,1d, Wenzhi Zhao1c,1d, Xinrong Li1a,1d, Yongjian Ding1e
摘要:
中国荒漠化问题严重,沙漠化对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针对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包兰铁路固沙防护体系(沙坡头模式1.0版)存在的问题,如机械沙障人工制作成本高、效率低且前期需反复扎设,固沙植物生长迟缓、成效欠佳、稳定性差且前期过度消耗水分,能够稳定沙面的生物土壤结皮形成慢、周期长,以及铁路固沙防护体系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本团队通过长期研究和试验示范,研发了机织沙障与人工结皮协同固沙技术体系(沙坡头模式2.0版)。该模式的核心内容包括阻沙栅栏和大网格高立式阻沙网格技术、草方格沙障机械化制备技术、干旱沙区固沙植物栽植技术、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快繁与固沙技术。该模式在库姆塔格沙漠东缘、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腾格里沙漠腹地交通干线等地进行了应用示范,初步结果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固沙效果。该模式在中国北方沙区及“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区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为沙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技术支持。
中图分类号: